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激发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同时为202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和培育优质项目,校团委于1月23日至2月25日寒假期间举办系列线上训练营,连续开展四次线上培训,由创新创业指导师马莹老师担任主讲。校团委书记王昊天老师、副书记李思奇老师和各重点项目团队指导老师及学生代表80余名共同参加本期训练营。
比赛要点与框架构建:奠定成功基石
首场培训会上,马莹老师紧扣“挑战杯”竞赛“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三大评审维度,对于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的材料撰写技巧与要求进行详细解读并提示了关键细节等问题。让参赛师生明晰从何处着手、如何深入挖掘项目价值,为后续材料的修改指明方向。

格式精雕与内容深耕:塑造专业内核
在后续三次系统性指导中,培训重点聚焦参赛材料的标准化要求与质量提升。指导团队从文本格式到学术规范实施全流程把控,针对字号行距设置、段落间距调整、图表元素的规范性呈现等关键环节建立统一标准。培训期间,对提交的40余份项目材料实施分类指导,逐项审阅项目书大纲等材料,针对逻辑架构、技术路线等核心要素提出优化建议。
协同保障与精细管理:培育优质项目
训练营期间,校团委带领学生科创实践中心学生骨干与各个项目团队进行实时线上沟通,建立“团队对接-进度跟踪-意见反馈”的全流程辅导机制。通过一对一对接、专题联络群等渠道,动态跟踪项目进度,与培训导师积极沟通反馈团队疑问和意见,并将各项目修改意见在48小时内反馈至各团队。

挑战杯训练营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还为师生提供了全方位提升的宝贵机会,也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参与培训的师生纷纷表示,通过系统学习,不仅加深了对赛事的理解,更明确了项目优化方向,为后续备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我校重要的创新创业育人平台,本届训练营不仅为“挑战杯”赛事储备优质项目,更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实践路径,培育了一批善思考、勇创新、重实践的青年科研生力军。校团委将持续完善创新项目培育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青春智慧。